云南普洱景迈山返乡大学生:守护“家里的”世界文化遗产

小编

中新社云南普洱12月2日电 题:云南普洱景迈山返乡大学生:守护“家里的”世界文化遗产

  作者 黄兴鸿 刘玥晴

  “村民们都不给茶树打药,要一起维护生态环境,把景迈山的自然资源一代代传下去。”12月初,景迈山景迈村傣族村民岩共往告诉中新社记者。

  岩共往家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,位于中国西南边陲。公元10世纪起,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先后迁徙至该山定居,种植茶树,并形成保存较为完整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。2023年9月17日,中国“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”被正式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。

  出生于2000年的岩共往,自小喜欢普洱茶,15岁便已熟练掌握加工工艺。他介绍,普洱茶制作过程中,杀青、揉捻非常考验工艺师的水平,火候和力度需掌握得当。在这方面,他说自己算是佼佼者。

  岩共往家的茶园面积近100亩,年产干毛茶约2.5吨。过去,父辈管理家中茶叶生意时,主要为茶商提供原料。“但我想进行深加工,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。”他考入云南工商学院,学习相关知识,空闲时还经常到各地茶叶市场“取经”。

  2021年毕业返乡后,岩共往注册了2个商标,开始精心打理自己的品牌。他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茶叶,不断丰富产品类型,帮助村民一起卖茶叶,共同增收,守护好景迈山这块“金字招牌”。

  如今,村里10多个年轻人和岩共往一样,走出大山、学有所成后,回到老家经营茶叶生意。

12月1日,景迈山景迈村傣族村民岩共往(右二)向客人推荐自家茶叶。中新社记者 黄兴鸿 摄

  岩共往注意到,来村中游玩的旅客大多对民族服饰感兴趣,待天气转暖后,他打算穿上傣族传统服饰,期待吸引更多买家。

  “茶在森林中、村在茶林中,景迈山长大的人都对家乡茶叶感情很深。”岩共往的布朗族女友明年就大学毕业。“等她回来,我们会开拓直播带货,利用电商平台,扩大销售量。”他说。

12月1日,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村民桑达为记者介绍村中茶树。中新社记者 黄兴鸿 摄

  景迈山芒景村的布朗族村民桑达今年30岁。大学毕业后,他曾在昆明、深圳上班,因看好景迈山发展前景,2017年选择回家创业。

  “感谢长辈们对景迈山的呵护,留下了普洱茶这样宝贵的资源。作为景迈山的子民,我们会继续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。”桑达坦言,近60亩茶园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,自家建的民宿也有望在今年底开业。

  岩共往和桑达都表示,近年来,随着景迈山茶叶声名远扬,茶农的生活得到改善,当地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“潮流”。他们欢迎更多游客前来,品地道的普洱茶,体验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”。(完)

福建省武平县发布暴雨黄色预警

NBA历史助攻榜:现役球员中还有谁能继续攀升?

刷新西南地区纪录!成绵扩容4座万吨“巨无霸”同步精准转体

海南周刊丨文艺作品里的候鸟:社燕秋鸿诗远方

江西高温超导磁体产业按下“加速键”

白沙: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引领乡村全面振兴

谷爱凌在新西兰雪山吃月饼和饺子,还“祝朋友们中秋节快乐”,前年曾拿月饼比心

广州地铁发生持刀伤害事件,警方通报

乌称扎波罗热地区遭俄军袭击 已致33人受伤

霍乱疫情蔓延 津巴布韦政府采取防控措施

海口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

曝勇士不会为莱斯特-奎诺内斯提供资质报价

云南普洱景迈山返乡大学生:守护“家里的”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台灯网络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